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12-04 11:30来源:毛集实验区水务局
【字体:

毛集实验区水务局

2022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生产了全国总量75%以上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是粮食生产主阵地。科学编制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搞清楚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区域分布、发展路径等,对持续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利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是属于国家重大专项规划,是指导未来一段时间全国、全省和全区农田灌溉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编制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保障国家水安全等决策部署,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把握好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有效衔接相关规划成果,做好近期和远期任务的协调。要准确把握规划编制重点任务,全面分析灌溉发展现状,查找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为科学编制规划奠定基础。要深入研究灌溉发展需求与潜力,统筹国土空间格局、农业生产布局、国家水网格局等,科学做好灌溉面积发展规划布局。要贯彻智慧水利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灌溉基础信息数字底板。

为认真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研究制订增加农田灌溉面积的规划要求及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议精神,根据《关于开展全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水农〔2022115号)等有关文件规定,我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我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紧紧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2021年为现状水平年、2035年为规划水平年,明确提出2025年、2030年两个阶段农田灌溉发展任务,为今后一段时期毛集实验区开展农田灌溉项目建设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事实依据。

《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农田得到充足的水源,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增加农业产量;有利于构建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用水高效、生态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灌排体系。

1 总则

1.1 总体要求

1.2 规划依据

1.3 规划任务

1.4 基本规定

2 现状评价与形势分析

2.1 基本情况

2.2 主要成就

2.3 存在问题

2.4 面临形势

2.5 发展需求

3 灌溉面积发展潜力评估

3.1 可发展灌溉面积

3.2 节水潜力分析

3.3 灌溉供用水现状

3.4 水土资源平衡

3.5 灌溉面积发展规模

4 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4.1 发展目标

4.2 规划建设标准

4.3 总体布局

5 灌溉水源保障方案

5.1 灌溉水源配置方案

5.2 水源保障方案

6 主要建设任务

6.1 大中型灌区建设

6.2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6.3 高标准农田建设

6.4 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6.5 智慧水利建设

7 灌溉管理任务

7.1 投入机制创新

7.2 建设体制创新

7.3 管理体制创新

7.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7.5 智慧灌区建设

7.6 科技创新

8 环评影响评价与对策措施

8.1 环境影响评价

8.2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8.3 评价结论与建议

9 投资匡算及实施安排

9.1 投资匡算

9.2 资金筹措

9.3 实施安排

10 实施效果评价

10.1 实施效果评价

10.2 保障措施

附表2-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2021年灌溉基本情况

附表2-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大中型灌区2021年基本情况

附表2-2续表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大中型灌区2021年骨干工程基本情况

附表2-2续表2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大中型灌区范围内2021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附表2-3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21年基本情况

附表2-3续表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小型农田水利2021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附表3-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多年平均)

附表4-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灌溉发展情况汇总

附表5-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大中型灌溉水源工程改造与新建规划

附表6-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

附表6-1续表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

附表6-1续表2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规划需求表

附表6-2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新建大中型灌区规划

附表6-2续表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新建大中型灌区规划

附表6-2续表2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新建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规划需求表

附表6-3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附表6-3续表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需求表

附图1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水系图

附图2淮南市毛集实验区中型灌区现状分布图

附图3淮南市毛集实验区高效节水位置灌溉规划分布图

附图4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灌溉水源主体骨干格局

附图5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灌溉分区布局

附图6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面积一张图

1总则

1.1总体要求

1.1.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粮食安全战略、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保障区域水安全等决策部署,坚持十六字治水思路,以水土资源平衡为基础,以区域水网建设为依托,以提升农田灌排保障能力为重点,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发展提出总体性、指导性、可实施性的规划。

1.1.2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导向、强化支撑。聚焦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充分挖掘改善灌溉条件和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潜力,夯实粮食安全灌溉基础。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把节水作为拓展灌溉发展空间的基础,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力提高灌溉用水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坚持水土平衡,科学布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统筹考虑灌溉发展需求、水土资源条件,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地、水土平衡,科学确定灌区发展规模及布局。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推进。坚持水源与灌区、改造与新建、骨干与田间、建设与管理等全面规划,统筹灌溉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强化体制机制制度科技创新,不断激发灌溉发展活力。全生命周期贯彻智慧水利理念,加快完善灌溉管理体系,提升灌溉管理能力。

——坚持多规融合、协同推进。坚持水土田粮生统筹,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粮食及农产品布局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协调衔接。

1.1.3规划目标

通过编制《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协同国土空间格局、农业生产布局、水安全保障格局,制定区域水土资源空间均衡方案,提出农田灌溉发展的总体思路、规模与布局、建设与管理任务。为推进毛集实验区灌区及灌溉面积等信息数字化上图工作,形成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面积一张图。

1.2规划依据

1、政策文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2)《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大中型灌区名录正常进入和退出机制的通知》(办农水〔2021100号);

3)《水利部关于〈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智慧水利建设顶层设计〉〈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的通知》(水信息〔2021323号);

4)《水利部关于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的指导意见》(水资管〔2021390号);

5)《水利部关于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的指导意见》(水政法〔2021400号);

6)《水利部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水规计〔2021411号);

7)《关于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017号);

8)《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中型灌区名录>的通知》(办农水函〔20223245号);

9)《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灌区一张图建设工作的通知》(办农水函〔20223516号);

10)《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复核确定2021年灌溉面积有关数据的通知》(办农水函〔2022740号);

11)已批复的跨省、跨市县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已批复的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已印发的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管控指标等。

2、技术标准

1)《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

2)《灌区规划规范》(GB/T50509-2009)

3)《防洪标准》(GB50201-2014)

4)《水资源规划规范》(GB/T51051-2014)

5)《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17)

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

7)《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50363-2018)

8)《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1055-2019)

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9)

10)《灌区改造技术标准》(GB/T5099-2020)

11)《渠道防渗衬砌工程技术标准》(GB/T50600-2020)

12)《微灌工程技术标准》(GB/T50485-2020)

13)《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T712-2021)

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

15)《安徽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技术大纲》(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农业农村厅)202211月。

3、相关规划

1)《毛集实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7月);

2)《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农田水利专项规划(20182022年)》(20176月);

3)《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20204月);

4)《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09月);

5)《淮南市毛集实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20225月);

6)《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水资源规划(2021-2025年)》(20211月);

7)《2021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202210月);

8)其他相关规划。

1.3规划任务

1、现状评价与形势分析

整合基础资料、开展实证调查,深入分析农业、粮食、耕地、灌溉等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区域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的要求,全面分析灌溉发展面临的形势。

2、需求分析与潜力评估

围绕粮食及农产品供给、灌排保障、灌溉用水等方面,全面分析灌溉发展的需求。在节水潜力、可发展灌溉土地、灌溉可用水量分析、用水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开展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评估灌溉面积发展潜力。

3、目标制定与布局研究

根据粮食安全战略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等的要求,结合水土资源平衡成果,合理确定灌溉发展目标以及具体指标。统筹水资源禀赋、水网格局、国土空间格局、农业生产布局等,确定灌溉发展总体布局与分区发展重点。

4、主要任务与保障机制

从灌溉水源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小型灌区)建设(以下简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智慧水利等方面、提出建设与管理任务。从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推动前期工作、强化监督考核等方面,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4基本规定

1.4.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毛集实验区行政范围,总面积201km²。考虑到灌区的整体性,结合毛集实验区实际情况,本次以耕地灌溉为规划重点。

1.4.2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为2021年,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同时提出2025年和2030年灌溉发展实施安排意见。

1.4.3规划分区

为了便于与现有相关规划成果衔接,便于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根据毛集实验区实际灌溉情况,水源分区主要以现状河流水系为界线,本次规划毛集实验区划分为:焦岗湖北岸灌溉区、淮河沿岸灌溉区、西淝河下段灌溉区3个水源分区。

1.4-1规划编制基本技术路线

2现状评价与形势分析

2.1基本情况

2.1.1自然条件

1、自然地理

毛集实验区位于淮南市西南部,东与八公山接壤,南与寿县隔淮河相望,西、北两面与颍上县、凤台县毗邻。焦岗湖湿地公园距毛集镇3.4km,地理坐标:116°32′E-116°40′E32°35′N-32°39′N,区境南北长15.5km,东西宽18.5km,面积约201km²

淮南市毛集实验区行政区划详见图2.1-1

2.1-1毛集实验区在中国及安徽的地理位置

毛集实验区地势东南低,西北高,海拔在1625.5m之间。由于河流变迁,交互沉积,以及历次淮河的侵蚀,加之人为活动的影响,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沿焦岗湖、董峰湖、由于历次汛期涨水而沉积泥沙,形成了高洼不等的河漫滩涂(即低洼湾地)。西淝河与淮河接口处,因汛期受淮水洪峰顶托倒灌向西南泛滥,并反复冲刷,形成董峰湖湖河口湾地。因淮河泛滥土地化积物的包围阻隔,形成了典型的焦岗湖牛轭潮洼地。淮河干、支流交汇处较多,是河流与湖泊的间隔场所,又因地势西北高于东南,边缘向中央倾斜,故沿淝岗地,两岗之间呈微凹状,形成碟形洼地,无常年积水现象。

淮河干流沿岸,区境内的董峰湖,有面积较大的低河漫滩,遇汛时被水淹没,汛退后仍可作耕。由于河流不同时期交互沉积,以及下切和再沉积的作用,地形有微度起伏,离河床近的为沙远的为淤。河漫滩沿河槽呈不对称分布,东窄西宽,高差13m,称河谷平原。

西淝河沿岸,由于古河流沉积物和近代黄泛沉积物的堆积,形成了自然的河间平原,区境内的毛家湖,魏洲湾、吴楼湾莎草湾等,面积约3万亩,海拔2022.9m之间。遇汛水面辽阔,汛后露出地面,属河间洼地及堤内外洼地类型,其共同特点是洼地中心部位无常年积水现象,但季节性积水明显,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在1m左右,易造成内涝。

毛集实验区北部受采煤影响,形成塌陷区约有4.55km2,目前已形成洼地积水面1.64km2,形成5度以上的坡地2.93km2,其中高程18m以上的面积2.90km2

2、水文气象

毛集实验区处于淮河中游,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交界处,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光照充足,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分配不均,易造成局部洪涝干早。无霜期较长,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全区年平均气温15.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一月,为1.1℃,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为28℃。极端最高气温为1959年的41.4℃,极端最低气温为1969年的-21.7℃。全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明显,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年平均初日为26日。

全区年平均目照时数2323.1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2%,可以满足农作物对日照的需求。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23.8千卡/平方厘米,光能潜力的平均利用率为0.53%。

全区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为东北风,春季多偏东风,夏季多为西南风,自9月份起,多偏北风,全年最多风向为偏东风,风速一般为2-3级,平均风速为3.4m/s。全年旱风日约15-25天,由南向北递增。旱风日主要在4-6月,其次是9-10月。4-6月的旱风日数占全年旱风日3/4以上,其中又以6月份为最多。在旱风盛行的季节,土壤水份损失很快,容易形成干旱。

全区的霜期一般为145-165天,无霜期多数在200-215天之间。平均初霜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平均终霜日期在4月上旬,全年霜日为50-90天。最早初霜始于10月上旬,最迟晚霜终于4月下旬,最长连续霜日为20-35天。

毛集实验区降雨资料采用凤台县气象局历年降雨量,从1960年至2007年降雨量分析表明,最大三天降雨是2007年,三日降雨量为367.4mm,年降雨量最多1627.5mm1991年),年降水量最少515mm1966年)。月最大降水量679.3mm19547月),日最大降水量320.4mm1968630日),一小时最大降水量75.3mm19677月),年平均降水日数105.9天,最长连续暴雨天数2天(1968713-14日)。年平均降水量为902mm

3、地质地形

毛集实验区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25-19m不等,地面自然比降为1/70001/10000,由于河流变迁、交互沉积、以及历次黄淮水患的侵蚀,加之人为活动的影响,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沿焦岗湖、董峰湖,由于历次汛期涨水而沉积泥沙,形成了高洼不等的河漫滩涂(即低洼湾地)。西淝河与淮河接口处,因汛期受淮水洪峰顶托倒灌向西南泛滥,并反复冲刷,使河面扩展增宽淤浅,形成董峰湖河口湾地。因淮河泛滥土地化积物的包围阻隔,形成了典型的焦岗湖牛轭潮洼地。淮河干、支流交汇处较多,是河流与湖泊的间隔场所。因地势西北高于东南,边缘向中央倾斜,故沿淝岗地,两岗之间呈微凹状,形成碟形洼地,无常年积水现象。

全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为:0-150m为第四纪(Q12-Q42)地层,下卧远古代地层(P1)及震旦纪(Z)、寒武纪(C)及奥陶纪(Q2)地层,岩性为白云岩及石灰岩,可见背斜一冀。

4、土壤与植被

毛集实验区的土壤主要受淮河、西淝河、董峰湖、焦岗湖影响,土壤的形成有湾地、岗地两大块,就土质来说可分八种:沙土层,该层多半分布在沿淮四村,即胡台、张王、河口、何台,还有焦岗湖镇,乔口、孙台、方坎、塘沿、胡集、元新等村。漏水、漏肥,缺乏养分。宜种麦、花生、西瓜和大蒜、马铃薯。间层沙,这层土壤主要分布在董峰湖和焦岗湖镇的曹集、塘沿、毛集镇的魏州湾一带。保水肥能力比沙土强。此种土肥力低,宜种麦、豆、花生和西瓜。两合土,主要分布在焦岗湖镇的胡集村、乔口村和毛集镇的刘岗、大郢、山拐、董岗一部分。土性沙粘适中,保水肥,肥劲足而长,宜种植小麦、油菜、花生。淤土,主要分布在毛集镇沿淮张王、何台、大郢、刘岗、后拐、三拐等村。董峰湖湾地的中上部,养分含量较高,漏水漏肥,耕性差,湿时一包脓,干时开大裂,宜小麦、黄豆连作。沙身淤、底型两合土,主要分布在焦岗湖镇曹集村,塘沿村及毛集镇张王村。耕性良好,保水肥能力仅次于两合土。黄土,主要分布在夏集镇的尹余、方郢、立新等村。土层浅薄,宜麦、豆连作,现改种麦稻连作。坡黄土,主要分布在夏集镇的尹余、朱岗和毛集镇的魏庙、苏坂及焦岗湖镇曹集村、史集、王郢、周台、洼梁、穆台、新建、臧巷、万岗等村,均属沿河、沿湖缓坡地段上。地处缓坡,海拔,海拔,海拔高差3-4m,怕干旱,灌溉不便。仅适于麦、豆、麦、红芋轮作。白黄土,主要分布在梁庵、路岗、刘楼、夏集、姚李等村的岗地平坡地段上,耕性良好,耐干旱。

全区处淮北平原,自然植被如荻柴、芦苇、水柳、蒲草、焦岗湖的水萍、芡实、菱角、水莲,这些自然植被多数生长在沟坡、河堤旁、湖边、湖内。次生草本植物群和灌木丛,主要是茅草、铁蒿等耐旱杂草和荆条、胡枝、酸枣、拓刺等落叶植物。经营林木主要有侧柏、刺槐、旱柳、白杨、法桐。冬青、白榆、椿、桑等。果木有杏、桃、枣、柿、葡萄、梨、石榴等。农业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豆类、芝麻、油菜、山芋、花生、菸叶、麻、薄荷等。

5、河流水系

毛集实验区东临淮河,北依西淝河、花家湖,南望焦岗湖,境内主要水系有淮河、西淝河、丁家沟、凤颍河、关沟等。

淮河由乔口进入本区境内,流至永幸河闸口分流为二,北道北上转东环九里湾入市境潘集区,南道东流至皮家路入市境八公山区。其东西流长37.7km,主河床宽度在250.50m,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分别为24.03m15.00m5-9月为丰水期,10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平均丰水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81m3/s,过境水量为227亿m3,可利用量为43.5亿m3

西淝河是淮河北岸支流,源自溉河集,沿颍上县与凤台县边界,至米窑附近进入凤台县境内,于金卢集以下扩为姬沟湖,到蒋咀子北,折北流,于峡山口下游汇入淮河。境内河流长度约8.52km,河底高程17.4~14m,河底宽50~-42m,水深6.9~-9.0m,比降1/31000

颍凤河是毛集实验区境内一条主要河流,流经辖区2个镇、10个行政村,是承载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母亲河。

2.1-1毛集实验区河流现状

河流名称

起点

终点

长度(km

备注

淮河

颍毛交界处

凤毛交界处

16.8

毛集段

颍凤公路河

翻水站灌溉涵

颍毛交界处

10.5

西淝河

徐水涵

淮南铁路桥

8.52

毛集段

丁家沟

毛集涵

湿地公园

4.3

关沟

朱岗渠道

周台涵

9.9

焦岗湖流域总面积480km2,流域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通过焦岗闸与淮河相连,通过丁家沟与凤颍河相通。流域内岗洼相间,东南部焦岗湖周边最低地面高程17.8-18.0m;焦岗湖区17.75m以下为常年积水区,面积43km2,常年蓄水位17.75-18.0m,湖底高程15.5-16.5m。蓄水位17.75m时,库容量4700m3,灌溉农田56000亩。湖面高程变化与季节性降雨具有相关性,每年6-9月为汛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或枯水期。

2.1-2毛集实验区水域面积现状

河流名称

位置

水域面积(亩)

过境长度(m

蓄水量(万m3

灌溉面积(亩)

淮河

毛集段

4422

16.8

884

8000

西淝河

毛集段

6000

8.52

250

58000

焦岗湖

焦岗湖镇

40000

/

2500

56000

2.1.2社会经济状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区人民在区工委、区管委会坚强领导下,全区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为16.4:41.0:42.6。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5 %38.2%44.3%,分别拉动GDP增长1.22.73.1个百分点。

2.1-1毛集实验区近五年地区生产总值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0.4万亩,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12万亩,比上年0.1%,全年粮食总产10.96万吨,同比增长0.7%。其中,夏粮产量4.32万吨,增长0.9%;秋粮产量6.64万吨,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8万亩,同比增长6.3%,其中蔬菜种植面积2.39万亩,同比下降5.3%,蔬菜产量5.61万吨,同比下降6.4%;瓜类种植面积1.69万亩,同比增长26.2%,瓜类产量4.7万吨,上年因灾绝收。

2021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各式拖拉机7873台,联合收割机632台。全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新增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

全年完成沟渠清淤9条共计9560m,拆除重建桥涵52座,完成投资467.97万元。

2.1-2毛集实验区近五年农业增加值

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5.9%。其中煤炭产业增加值9.0亿元,同比增长10%,区属工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2.2%。在区属规模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0.96 %,水泥行业增长8.8 %。分产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4.2亿元,增长13.68%,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5.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大米22万吨,增长2.8%,水泥145万吨,增长4.4 %。全年规模工业用电量11313.3万千瓦,同比增长26.2%

全年区属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完成利税总额1.7亿元,增长8.6%;其中利润总额1.4亿元,增长13.9%

2.1-3毛集实验区近五年工业增加值

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0元,增长10.4%,增幅居全市县区第一位。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69元,增长9.7%,增幅居全市县区第四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8元,增长10.5%,增幅居全市县区第四位。

2.1-4毛集实验区近五年农民人均收入

2.1.3农业生产状况

毛集实验区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油菜、棉花等及其他经济作物。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种植习惯一般是一麦一稻、一麦一豆,兼有其他种植,复种指数1.85,其产量受到水旱灾害影响较大。

202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0.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1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0.96万吨,其中,夏粮产量4.32万吨,秋粮产量6.64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8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蔬菜产量5.61万吨,瓜类种植面积1.69万亩。

2.1.4供用水现状与供水工程体系

1、供水现状

毛集实验区区内水资源配置以地表水源为主,其中由管网集中供水的城市生活及工业依托现有淮河与焦岗湖为水源地,农业灌溉主要以沿淮沿湖周边建设的灌溉提水泵站为主。

根据《2021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毛集实验区2021年供水总量0.335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0.301亿m3,占供水总量的89.85%;地下水源供水量0.031亿m3,占供水总量的9.25%;其他水源供水量0.003亿m3,占供水总量的0.90%

毛集实验区2021年总用水量0.335亿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0.176亿m3,占总用水量的52.54%;林牧渔畜用水量0.034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15%;一般工业用水量0.029亿m3,占总用水量的8.66%;城镇公共用水量0.0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4.78%;居民生活用水量0.042亿m3,占用水总量的12.57%;生态环境用水量0.038亿m3,占总用水量的11.34%

2.1-5  2021年毛集实验区用水量组成比例图

2、供水工程体系

毛集实验区境内地形西北向东南倾斜,分属西淝河流域、焦岗湖流域和董峰湖行洪区,地面高程在24.5-17.5m。沿淮河、西淝河为低洼地,主要湖泊洼地有花家湖和焦岗湖,常年水面约为32km2。地貌特征大面积为平原,在局部形成圩区。

西淝河正常蓄水位在18.2m左右,引江剂淮工程实施后,西淝河近期正常蓄水位为20.0m,干旱年份为20.5m;焦岗湖正常蓄水位在17.75m左右,上下游存在明显的水位差,且水资源较丰富,为实现工程范围内的沟渠连通、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实现沟渠内长流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西淝河水位较高时,通过徐咀涵引西淝河水经毛集翻水站引水沟、丁家沟补给焦岗湖;当西淝河水位较低,不能自流补给焦岗湖时,通过徐咀涵引西淝河水至毛集翻水站引水大沟,通过毛集翻水站提水至颖凤公路河,经关沟补给焦岗湖,同时解决颖凤公路河、关沟、丁家沟两岸农业灌溉水源问题,提高农业灌溉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改善颖凤公路河、关沟、枣林沟水环境。

2.1.5区域灌溉基本情况

1、现状情况

结合淮南市统计年鉴及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可知,2021年毛集实验区耕地面积为15.75万亩,其中毛集镇5.82万亩、夏集镇3.81万亩、焦岗湖镇6.12万亩。区域灌溉总面积为14.96万亩,其中耕地实灌面积为9.53万亩。根据毛集实验区高标准农田及高效节水建设情况,截至2021年毛集实验区高效节水灌溉(包括管灌、喷灌和微灌)面积为0.03万亩。结合2021年水资源公报等统计成果,现状毛集实验区灌溉用水量平均水平为4541,灌溉水利用系数0.56,粮食总产量10.96t,其中灌溉面积上的粮食产量7.89t

根据实地调研以及各部门填报成果,毛集实验区现状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0.17万亩。

2、高标准农田情况

毛集实验区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通过水利措施,田间道路等配套方式,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2020年底,毛集实验区累计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面积12.20万亩,其中灌溉面11.59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田、水、林、路、电等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为接下来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3、耕地后备资源面积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议和措施,对合理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量等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毛集实验区区域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制度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相关数据报表,毛集实验区后备资源耕地面积为0.17万亩。

4、节水灌溉

毛集实验区绝大部分耕地为水田,且占全区耕地90%以,田间灌溉设施建设年代早,部分设施老化,亟需加强田间灌溉的技术改造与整修配套,需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才能促进毛集实验区农业发展,但目前毛集实验区节水灌溉总体推行较为缓慢。

截止至2021年年底,毛集实验区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3.72万亩,占耕地灌溉面积23.61%,占耕地实灌面积的39.03%。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03万亩,仅占耕地实灌面积的0.03%,故毛集实验区节水灌溉水平整体比例较低。

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在某次或某一时间内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灌溉引水量的比值,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是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跟踪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对于促进节水灌溉健康发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毛集实验区通过农业、国土、财政、水利等多部门共同投入,完成了提水泵站更新改造,渠道清淤衬砌,水闸除险加固等项目,使得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断提升,在2021年达到0.56

2.1.6灌区基本情况

1、中型灌区

目前,毛集实验区境内有朱岗灌区,朱岗灌区工程建成于1971年,总面积34km2,灌溉面积3.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占毛集实验区总耕地面积的21%。朱岗灌区位于夏集镇境采煤塌陷区内,涉及陈集、王相、刘圩、路岗等10个村,受益总人口3.3万人,农业劳动力2.02万人,人均耕地约1.2亩。为保证朱岗站的安全运行,恢复其灌溉排涝能力,根据泵站安全鉴定结论及地处采煤塌陷区实际,2012年经省发改委批复进行移址重建,建后装机5台套,共计660kW,设计排涝流量3.6m3/s灌溉流量4.6m3/s。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朱岗灌区形成了北水南济、排灌自如的水利网络。

1980年,灌区内粮食年亩产量由不足400公斤,现已增加到现在的1100公斤;1980年,灌区农民人均收入仅76元,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92元。

灌区现有渠首工程1处,灌溉渠道41.8km,排水沟22.4km,渠沟道建筑物565座,其中各类涵闸控制工程105处,组成了朱岗灌区的骨干排灌水网。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朱岗灌区形成了西以淝河为水源地的骨干水网,拥有一级排灌站1座,灌溉最大提水能力4.6m3/s,最大抽排能力3.6m3/s,二级灌溉站18处,总装机容量1931kW,是一个工程配套完善的一般中型提水灌区。

灌区基本采用一级提水进干渠,二级提水灌溉到田(其中部分片区是一级提水直接到农田),灌溉水源分别为西淝河。灌区的灌溉做到抽灌、引灌相结合,每昼夜最大可供水36m32014年至今灌溉开机年均3520台时,年均供水量0.17亿m3左右,满足了灌区3.2万亩水稻的需求。

朱岗灌区建成50年来,充分发挥其农田灌溉、防洪排涝、工业供排水、生态绿化等效应,为毛集实验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着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为农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1-6朱岗灌区地理位置图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区域

现状毛集实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毛集镇、夏集镇以及焦岗湖镇,总灌溉面积12.16万亩(均为耕地灌溉面积),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1.5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03万亩。据统计,2021年毛集实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区域总灌溉用水量4040,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6,灌面上的粮食产量为7.89t

毛集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区域灌溉面积5.53万亩。现状灌溉用水量为1773,区域灌溉水源工程主要包括66眼机井以及计量设施3个。

夏集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区域灌溉面积0.82万亩。现状灌溉用水量为234,区域灌溉水源工程包括4座灌溉站,总装机容量180kW,渠道总长度39.86km,排水沟总长度18.87km,截止2021年建设有配套建筑物165座。

焦岗湖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区域灌溉面积5.81万亩。现状灌溉用水量为2033,区域灌溉水源工程包括33座灌溉站,总装机容量2733kW,渠道总长度170.34km,排水沟总长度87.72km,截止2021年建设有配套建筑物1148座。

2.1.7本地区自然灾害情况

1、淮南市历史灾情

1953年淮南市大旱。市区全年降雨591.4mm49月降雨418mm5月份仅降雨9mm621日淮河淮南段水位12.36m,市区8.04万亩因旱减产。

1958年淮南市大旱。5月至8月降雨273.2mm,全年降雨633.9mm74日淮河淮南段水位为12.42m。市区20万亩受旱成灾,作物减产,秋种无水源。

1959年淮南市大旱。69月降雨306.4mm7月份仅降雨22.4mm88日淮河淮南段水位12.57m。市区32.26万亩被旱成灾,作物减产。

1966年淮南市秋旱严重。810月仅降雨32.5mm9月份降雨1.1mm,全年降雨499mm6月初出现旱情,7月旱情加剧。710月为百日大旱,4个月降雨量,田家庵125.1mm,凤台县85.5mm10月以后旱情方才缓和。71日,峡山口水位17.56m,田家庵水位17.52m,均为全年最高水位。水库旱涸,内河湖无水可取。中晚作物严重缺水减产,甚至绝收,冬麦因无水推迟下种。市区12万亩被旱严重减产。

1967年淮南市大旱。14月降雨85mm59月降雨269.9mm5月份仅降雨5.8mm812日至97日滴雨未下,持续高温干旱,10月至12月降雨75.2mm,市区28.8万亩被旱减产,部分绝收。

1978年淮河流域性大旱。全年降雨量433.6mm14月四个月降雨,田家庵85mm。自3月份起,连续九个月未下过一次透地雨,10月份,田家庵水位继续下降,不仅农业用水困难,而且危及田家庵电厂发电用水。淮南市田家庵淮河段水质污染严重,水呈淡黑色,自来水异味严重,难以进口,淮南市内居民,纷纷挖坑打井,寻打清洁水源。1026日,淮南市境淮河段,水位已降至16米以下,仍在继续下降。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淮河以北地区打井抽水抗旱;为保证田家庵发电厂发电用水,沿淮各农用电力抽水站停止抽取淮河水;为保证田家庵淮河水位在16米以上,在淮南市平家滩和新城口两处,拦截淮河筑坝,在两端拦河堵坝上安装抽水机,向坝内翻水。118日,峡山口水位降至15.06m119日,田家庵水位降至15.0m;后连续4天小雨17.1mm。因旱市区24.67万亩减产,局部绝收。

1988年淮南市境大旱。年降水量为713.9mm35月降水量188.3mm6月份降水量为23.5mm8月份降雨70.3mm。是年旱情特点是:第一旱情来得早,五月中下旬就出现少雨天气,夏种开始就受到土壤失墒影响;第二旱情持续时间长,从芒种到大暑60天受干旱控制;第三干旱面积大,淮河流域均受旱,沟塘枯竭,水源紧张;第四干旱伴随高温。

1992年淮南市受旱。全年降雨量为699.3mm,比正常年份偏少三成,属典型的枯水年份,其中汛期58月份雨量分别为49.4mm54.8mm126.1mm114mm,计344mm,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减少30mm87.1mm63.2mm33.3mm,而同期的累计蒸发时竟高达884mm,其干旱指数为257,由此可见,旱情之重。全市150万亩秋粮,因旱减产27.3万亩,绝收3万亩,占种植面积的20%。

1994年淮南市大旱。入夏以来,全市降雨偏少,68月累计降雨224mm,只相当正常年份的一半,特别是六、七月份持续高温少雨,日蒸发量达10毫米,致使水源紧张,内河及水库塘坝蓄水锐减,淮河水位下降至16.9m,全市在地作物134.66万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

1997年淮南市大旱。春季345三个月降水仅为179.3mm,比正常年份偏少一成,接着夏、秋两季又遇大旱,678三个月降水为413.9mm730日淮河水位为15.85m,水位之低为历年来罕见。910两个月降水仅为19.6mm,沟塘渠坝干涸见底,全市150万亩耕地90%以上受旱。

1999年淮南市旱灾。入夏以来,天干少雨,淮河及内河蓄水位偏低,沟塘干涸见底,淮河田家庵断面最低水位达16.12m,西淝河和泥河一度断流,特别是茨淮新河,最低水位(凤台县)仅为18.08m,是自河道开挖以来所出现的最低水位。全市140万亩耕地受旱面积达125万亩,因旱成灾22万亩,绝收0.5万亩,秋粮减产0.9亿公斤。

2000年淮南受旱。入春以来,全市干旱少雨,15月份全市降雨不足70mm,仅占正常年份的三成左右,淮河及各内河湖泊、水库水位偏低,沟沟塘干涸,5月份淮河出现了16.30m的低水位,春旱连夏旱,7月份以后的60多天的降雨又严重偏少,旱情加重。全市受旱农作物达130多万亩,严重受旱作物近10万亩。

2001年淮南市特大旱灾。发生了建国以来少有的特大干旱,67月份降雨只有63.6mm,比同期平均值265.2mm减少八成,720日淮河水位降至历史同期最低水位15.20m。全市150万亩耕地,有25万亩因旱未种,125万亩在地作物普遍受旱

201010月初至20112月下旬,全市降雨偏少,累计降雨量仅为40mm左右,比常年减少约8成,形成秋冬春三季连旱。据统计,全市154万亩小麦,受旱面积达107万亩,其中重旱面积35万亩。

2017年,710日以来持续高温无雨天气造成土地水分蒸发,土壤失墒严重,淮南市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旱情,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受旱较为严重。据统计,此次旱灾共造成全市34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1330公顷,成灾19350公顷,绝收3383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

2、毛集实验区历史灾情

由于降水在年际和时空的分布不均以及毛集实验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史以来该地区就极易发生洪、涝、早、渍等各种自然灾害。且多发性、连续性、交替性是该区旱涝灾害的基本特点。建国以来,共发生10余次较大的旱灾,平均每6年发生一次。

旱涝灾害已经成为毛集实验区农作物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2001年可算是毛集的大旱之年,东部的董峰湖和焦岗湖南湾地,秋季几乎绝收。

2.2主要成就

1、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巩固提升,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

截至2021年底毛集实验区累计完成10余个农田水利项目。2011年立项目,2013年度毛集、河台、张王、河口、胡台、董岗、山拐、石拐、大郢、刘岗、大桥等11村土地整理项目,面积3.01万亩,水利工程建设内容:清沟96.38km; 新建泵站260kW,砼衬砌渠道14.19km;新建机电井106眼,新建或改造各类配套建筑物454座,总投资4640万元。

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夏集刘楼等面积0.5万亩,水利工程建设内容:清沟5.87km;更新泵站2120kW,砼衬砌渠道12.11km;新建或改造配套建筑物542座,总投资438.5万元。

2013-201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项目区,合计面积0.3万亩,水利工程建设内容;砼衬砌渠道3.4km;新建或改造配套建筑物98座,总投资71万元。

2014年度农业综合开项目区,刘圩村王相、立新等村,面积0.6万亩,水利工程建设内容:清沟9.5km;砼衬砌渠道11.72km; 新建或改造配套建筑物480座,总投资438万元。

2010年立项目,2014年度完成的土地整理项目,路岗村等面积1.2万亩,水利工程建设内容:开挖和清沟11.17km;更新改造泵站390kW,砼衬砌渠道18.53km;新建或改造各类配套建筑物1418座(其中放水农门1105处),总投资1670.79万元。

万岗、藏巷等村2010年立项目,2014年度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面积1.22万亩,水利工程建设内容:清沟15.23km;更新改造泵站3180kW,砼衬砌渠道28.44km;新建或改造各类配套建筑物1181座(其中放水农门746处),总投资1776.78万元。

2015年度农业综合开项目区,花家湖社区、河西社区、魏庙社区陆庄村等,面积0.8万亩,水利工程建设内容:清沟7.57km;更新泵站160kW,砼衬砌渠道20.08km;新建或改造配套建筑物766座,总投资543万元。

2010年立项目,2015年度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毛集社区、周台村、王郢村、史集村、曹集村面积1.6万亩,水利工程建设内容:清沟30.38km; 更新改造泵站8240kW,砼衬砌渠道33.3km;新建或改造各类配套建筑物1542座(其中放水农门839处), 总投资3309.89万元。

2016年度农业综合开项目区,面积1.0万亩,水利工程建设内容:清沟10.48km;更新泵站160kw,砼衬砌渠道23.48km; 新建或改造配套建筑物454座,总投资523万元。

2017年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项目:治理改善灌溉面积0.6万亩。新建机井4眼;共新建渠道衬砌32.55km,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亩,其中大棚滴灌面积200亩、半固定式喷灌面积100亩;疏浚排水沟及引蓄水沟25.4km;新建及维修配套建筑物113座,总投资为679.14万元。

近年来,毛集实验区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快速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6,效率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抗旱减灾成效显著。

2、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集中连片开展田块平整、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有效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为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截至2020年底,毛集实验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20万亩。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粮食亩产增加10%~20%,为毛集实验区粮食产量实现多年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稳定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3、防汛抗旱工作常抓不懈,减灾能力稳步提升

坚持防汛抗旱并举,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区防指加强研判、科学调度,受灾地区积极应对、有效防抗,成功战胜强降雨引发的局部洪涝灾害,成功抗御了2016年夏季汛情、2017年夏旱秋汛、2018年与2019年旱情、2020年夏季大水,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淮河行蓄洪区及行洪区安全建设项目安置工程加快实施,修订完善了各类防汛预案,备足防汛物资,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汛抗旱减灾、避灾能力显著提升。

4、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毛集实验区通过首创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兼并整合现有15座水厂(扣除4个搬迁村3个水厂),实现毛集实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并解决毛集社区、花家湖社区、大郢村等3处供水工程人均用水量不足的问题;对3处规模水厂进行保留,作为备用水厂。

为方便城乡一体化后管理,在现有39个行政村(居委会)村口、3个规模水厂(源泉、南湾、穆台)进口及经济开发区、矿区、2处董峰湖搬迁区管网入口等46处各建设1处智能水表,均连接至水务局信息化管理中心,用于城乡一体化后监测各村及水厂用水情况。

依托新建首创水厂通过管网延伸工程兼并整合现有农村供水工程,构建一区一网规模化集中式供水格局,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人民群众及早喝上更安全健康的饮用水。

5、水源保障工程稳步开展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生态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水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要素,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建设人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

据此,毛集实验区2021年在境内开展了水系连通及村庄水体整治工程项目。根据《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水系连通及村庄水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本着先重后轻、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对关沟进行工程措施,综合整治了关沟上段(省新路以西)、关沟下段(省新路以东)、毛集翻水站引水沟及丁家沟,总长12.87km。二是对公路河进行水系连通工程措施,清淤疏浚颍凤公路河上毛集边界-夏集段,长1.86km,综合整治颍凤公路河毛集翻水站-夏集镇政府段,长7.75km,此外,公路河北部刘楼、康庙、友谊3条中沟进行清淤疏浚,长4.18km

通过系列水系连通工程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提高了水资源调控水平,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对保障毛集区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对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工程的建设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用水安全和用水便捷度,带动沿线土地开发和工农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本工程的实施将使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能为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享受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

6、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毛集实验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大颍风河、关沟、丁家沟、西淝河、焦岗湖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常态化开展清垃圾、清水面漂浮物、清乱堆乱放、清乱搭乱建、清违章种植等五清行动,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行为,建立河湖清洁长效管理机制,强化问题整改,促进水体水质明显改善。该区加快两河一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建设。推进亚行污水管网项目,加快推进城区20km污水管网建设,开展市政排水管网修复及雨污分流改造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黑臭水体和入河排污口整治。大力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实行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全覆盖,确保全区13.5万人民饮用水安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3存在问题

1、农民缺少节约用水观念,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广泛

在多数农村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低,没有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这使节水的推进受到影响,造成了地表水失衡的情况,导致水资源浪费问题。同时,农户对政府部门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缺少认同,主流媒体宣传及策划的效果不理想。政府机构虽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其具备节水观念,并且加强支持,但在当前的农民群众平均收入比较低,节水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的成本费用的情况下,使节水设施技术的应用得到推广较为困难。

2、田间灌溉工程标准不高、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提高

毛集实验区耕地土层较薄、中低产田比例较高,加之基础条件好的农田已大部分实施了工程建设措施。而剩下的都是边远区、连片面积小,原有的渠系和生产道路较为落后,导致向田间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成本普遍偏高。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田建设项目的投资标准做了提升,但仍不能适应现行物价上涨的态势,项目区内部分农田建设标准偏低,很难普遍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要求。

3、高效节水工程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

毛集实验区绝大部分耕地为水田,且全区耕地90%以,田间灌溉设施建设年代早,部分设施老化,亟需加强田间灌溉的技术改造与整修配套,需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才能促进毛集实验区农业发展,但目前毛集实验区节水灌溉总体推行较为缓慢。

截止至2021年年底,毛集实验区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3.72万亩,占耕地灌溉面积23.61%,占耕地实灌面积的39.03%。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03万亩,仅占耕地实灌面积的0.03%,故毛集实验区高效节水工程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

4、重建轻管现象凸显,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群众管护的责任意识淡薄。群众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受益者,也应该是基础设施管护的主体责任人。但是工程项目建设后管护责任落实流于形式,群众长期以来只用不管的观念难以转变,再加上后期维护资金和管理人才的双重短缺,近年来新建的水利渠道、闸站等惠民利民项目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管理维护,出现水利渠道渗漏、金属结构物老化锈蚀等现象后群众第一时间只会求助于政府部门,主动维护的参与度不高。

缺乏严格的长效管理机制。农村基础项目建设的不断完善得益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文化惠民各项政策的实施,属于一次性投资,缺乏后期管理维护经费,大多由村干部义务进行管护。但村委会目前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工作,工作难度与工作繁重程度与机关工作人员不相上下,村干部无暇对村级公共设施进行管护,村级田间水利设施所无人管理成为常态。

5、缺少健全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农业是全区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但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农业用水管理不到位,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价格水平总体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环境成本。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但由于相当多农田水利缺少计量、水权制度缺乏,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水价机制还不健全,造成全区一些地方农业用水水龙头拧不紧的后果。由于目前全区农业水费平均每亩地不到0.1元,只是成本的1/3,而且实收率不到一半。偏低的水价,带来很多地方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不心疼的心理。

6、水资源分布不均

毛集实验区属工程型缺水及水质型缺水地区。特别是毛集实验区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分布不均,导致开发利用难度加大。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农业用水方面。单方水生产粮食不到1kg,与单方水生产粮食1.2kg的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灌溉方式,灌溉制度等仍需进一步优化。工业用水方面,毛集实验区现状万元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48m3。居民生活用水方面,人们节水意识还不够强,管网漏失率依然较大,跑冒滴漏等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存在。

毛集实验区由于在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不够,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致使经济结构仍然不尽合理,高科技和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与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不相协调,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问题依然存在,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危机。为解决这些不相协调的现象,必须结合毛集实验区实际,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方向,抛弃落后的发展模式,调整产业,优化布局,建立淘汰机制,对投资强度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效益低、产业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进行淘汰,推行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减少工业占用优质水源。

2.4面临形势

1、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等农产品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食物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产品工业用途和转化规模扩展,使得农产品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要求,结合《毛集实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毛集实验区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要按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要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灌溉对提高农产品供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提高农作物单产,二是有利于扩大播种面积。在人多地少水缺矛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的形势下,尤其要下大力气发展现代灌溉,通过内涵式灌溉面积改善、外延式灌溉面积发展以及适时、适量、精准灌溉等措施,并与高效的农业生产机制相结合着力提高灌溉面积上农产品的单产水平、高产稳产能力以及灌溉对农产品供给的贡献。

2、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涂,有席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及坚持四水四定等重要论述,认为在水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形势下,必须下决心发展现代灌溉,通过优化水土资源开发格局、控制水土资源开发强度、提高水土资源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话应的农业生产布局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发展规模与发展布局、灌溉用水量与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着力维系良好的灌区生态环境,提高灌溉面积上的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灌溉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灌溉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灌溉,推进现代灌溉和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现代灌溉,可逐步解决灌溉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构建与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灌溉设施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省工、省时、省力、省水的灌溉要求,适应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的新形势,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

4、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水利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水利部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二是推进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构建国家水网之。三是完善区域水网工程布局,织密国家水网之,包括加快构建配套衔接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积极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四是加强重点调蓄工程挖潜和建设,打牢国家水网之,包括充分挖掘现有调蓄工程供水潜力、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战略储备水源建设。五是提高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包括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推进工程智慧化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运行调度水平、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5、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将智慧水利建设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实施路径之一,并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

紧扣实现路径,一是构建数字孪生流域。以自然地理、干支流水系、水利工程、经济社会信息为主要内容,对物理流域进行全要素数字化映射,并实现物理流域与数字流域之间的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保持两者的同步性、孪生性。二是开展智慧化模拟。智慧化模拟基于数字孪生流域,通过集成耦合多维多时空尺度高保真数学模型,构建数字孪生流域模拟仿真平台,支撑水利业务全要素四预的模拟仿真。三是支撑精准化决策。精准化决策是在防洪调度、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生态过程调节等预演的基础上,生成决策建议方案。

2.5发展需求

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建设灌溉骨干工程,进行智慧灌区建设。

2.5.1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综合考虑毛集实验区农业经营、水利设施、耕地资源、林业生产、供电状况、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方正、土肥沃的标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全力构建完善的农田配套设施,高效的农业生产格局,优质的土壤种植基础,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全区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做出贡献。

按照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开展灌溉排水设施建设。综合考虑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和耕作方式等要素,选择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型式,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确保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标。排水沟布置与田间渠、路、林相协调,满足农田积水不超过作物最大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的排水标准。渠系建筑物配套完备,确保使用年限应与灌排系统主体工程相一致。

根据《毛集实验区高标准农田规划(2021-2030年)》资料,到2030年计划累计实施12.20万亩。

2.5.2发展高效节水建设

现阶段,毛集实验区也在积极推进节水工程的建设,但从目前的工程建设情况来看,截止至2021年年底,毛集实验区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3.72万亩,占耕地灌溉面积23.61%,占耕地实灌面积的39.03%。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03万亩,仅占耕地实灌面积的0.03%,毛集实验区节水灌溉水平整体比例较低。因此发展高效节水,可以节约水资源,实现粮食增产,提高了肥料、农药使用效率,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

本次规划到2025年毛集实验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达3.9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达0.33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到2030年毛集实验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达4.7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达0.53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3;到2035年毛集实验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达4.7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达1.1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5

2.5.3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毛集实验区此前已经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和土地整治项目,全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工程效益得到了提升,农田灌排能力得到了增强。但全区目前存在主要的问题是,水利基础设施功能不断退化,局部存在当家塘河沟淤塞、河堤河坝局部损毁、机电闸站设备老化、灌排渠系不配套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瓶颈,影响了水利设施整体效益的发挥。

本规划到2035年,毛集实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区域夏集镇改造灌溉站1座,改造装机容量60kW;新灌溉站2座,改造装机容量120kW;改造渠道总长度65.00km,改造排水沟总长度19.45km,维修配套建筑物90座,新建414座。焦岗湖镇改造排水沟总长度17.05km,维修配套建筑物14座,新建33座。

2.5.4发展智慧灌区建设

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要求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积极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等织密区域水网之,聚焦水利基础设施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推进传统水利工程向新型水利基础设施转型﹐加快已建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孪生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水网工程智能化,全面提高水网智慧化调度、控制与安全保障水平。

加快毛集实验区智慧灌区建设,建设智慧灌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BM、二维GiS、三维GS等技术手段,按照物联感知、互联互通、科学决策、智能管理的思路,实现水资源调度、灌溉精确计量、实时监控、网络运行状况分析、故障报警、设备设施运行评级、防汛抗旱、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扁平化和精细化,达到信息高度整合、资源深度利用、业务管理平台化、决策调度智能化。

3灌溉面积发展潜力评估

3.1可发展灌溉面积

3.1.1现状区域灌溉面积

结合淮南市统计年鉴及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可知,2021年毛集实验区总灌溉面积为14.96万亩,其中水田9.93万亩,水浇地0.56万亩。

各乡镇灌溉面积为:毛集镇5.53万亩,其中水田2.85万亩,水浇地0.15万亩;夏集镇3.62万亩,其中水田3.40万亩,水浇地0.22万亩;焦岗湖镇5.81万亩,其中水田3.68万亩,水浇地0.19万亩。

3.1.2灌溉发展潜力

1、可灌溉耕地后备资源发展潜力

耕地后备资源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转化为耕地的非耕地资源。现状毛集实验区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0.17万亩,其中有灌溉水源条件的可发展灌溉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有0.17万亩。

2、可灌溉旱地发展潜力

结合第三次国土调查以及地方统计结果,现状毛集实验区具有灌溉水源条件的可发展灌溉的旱地面积有0.2万亩。

3.2节水潜力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水资源开发及利用情况愈发严峻。毛集实验区降水量空间分布总体不均匀,可利用水资源量少,加上水资源开发能力有限,2021年全区总用水量为0.335亿m3,人均用水量248.15m3,全区农田灌溉用水量为0.176亿m3,约占总用水量的52.54%,但是其中部分用水方式仍较为粗放,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农田还在采取漫灌等方式,水资源利用率低。

1、农业节水潜力

通过分析毛集实验区种植业的不同作物、林牧渔畜业现状用水与节水指标实现条件下灌溉定额或用水定额的差距,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的限度,根据现状年的各项灌溉面积,以及牲畜养殖数量、鱼塘面积等实物量指标,测算农业节水潜力。通过规划的农业节水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近期和远期全县有效灌溉利用系数分别从现状的0.56提高到2025年的0.602030年的0.632035年的0.65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毛集实验区农业节水潜力经计算分别为128m3212m3412m3

2、工业节水潜力

工业节水重点在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分析毛集实验区工业各企业现状用水水平与节水指标实现条件下用水定额的差距,现状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与节水标准可能达到的最大重复利用率,并采用基准年工业产值测算工业节水潜力。目前毛集实验区节水型企业1家。

通过未来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技术进步及加大工业节水改造力度等综合措施,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全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可由现状的45%提高到60%75%9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到40.5m3/万元和23m3/万元,2025年和2030年毛集实验区工业节水量分别为15m334m354m3

3、城镇生活节水潜力

生活节水方面,现状城镇供水管网的漏失率为8.79%,尚未达到国家城镇节水要求的10%标准,原因在于部分城镇管网建设时间较早,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另外,居民生活中节水意识不足,也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因素之一。普遍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加强高耗水、高污染服务业的监管,适度提高水价,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普及节水意识,可以进一步促进城镇节水。城镇生活节水潜力主要通过调查分析现状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城镇管网输水损失与节水指标之差等指标获得

3.3灌溉供用水现状

1、供水量

2021年全市供水总量20.38亿m3。其中地表水为19.36亿m3,占供水总量的95%,地下水0.41亿m3,占供水总量的2%,其他水源供水量0.61亿m3,占供水总量的3%

本市供水以地表水资源为主,供水总量按水资源分区,淮河北岸为11.16亿m3,沿淮南岸为1.09亿m3,瓦埠湖区为5.65亿m3,高塘湖区为0.82亿m3,时淠正南洼地为1.66亿m3。供水总量按行政分区,淮南市区、凤台(含毛集)、寿县供水总量分别为10.35亿m33.80亿m36.23亿m3

毛集实验区2021年供水总量0.335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0.301亿m3,占供水总量的89.85%;地下水源供水量0.031亿m3,占供水总量的9.25%;其他水源供水量0.003亿m3,占供水总量的0.90%

2、用水量

2021年全市总用水量为20.38亿m3。其中耕地灌溉用水量9.99亿m3,林牧渔畜用水量0.36亿m3,工业用水量7.43亿m3(其中火电直流用水量5.00亿m3),城镇公共用水量0.61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1.47亿m3,生态环境用水量0.52亿m3

毛集实验区2021年总用水量0.335亿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0.176亿m3,占总用水量的52.54%;林牧渔畜用水量0.034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15%;一般工业用水量0.029亿m3,占总用水量的8.66%;城镇公共用水量0.0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4.78%;居民生活用水量0.042亿m3,占用水总量的12.57%;生态环境用水量0.038亿m3,占总用水量的11.34%

3.4水土资源平衡

3.4.1水资源量

1、当地水资源量

1)降水量

根据《淮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毛集实验区多年平均(1956~2015年系列)降雨量893.5mm。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汛期,冬季少雨,汛期(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1%。降雨年际变化大,1991年降水量达1627.8mm1978年降水只有475mm,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3.43倍。

2)地表水资源量

根据《2021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并运用自然地理特征相似地区测站的降雨~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推求年径流量。根据降雨量资料和参数,采用降雨~径流系数法,计算不同水平年地表水资源量(年径流量)。毛集实验区同步期(1956~2018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276m3,折合地表径流深为250.3mm。地表水资源主要由降水补给,因而其年内分配受降水的制约,汛期十分集中。此外,由于受季节气候影响,其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较降水更为明显。毛集实验区年内地表水资源量季节变化很大,汛期(5-9月)占年量的68%左右,非汛期(10-4月)占年量的32%左右。

3)地下水资源量

毛集实验区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源为降雨入渗、灌溉回归、河渠渗漏和外区侧向补给等。地下水资源在平原地区广泛分布。永幸河、西泄河沿岸的洪冲积高水河漫滩、阶地及平原区为富水区,单井涌水量可达45~50m3/h;淮河以南的低山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贫乏,属贫水区,单井涌水量只有10~15m3/h。毛集实验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水资源量3653m3

4)水资源总量

毛集实验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222m3

2、入出境水量

根据《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农田水利专项规划》毛集实验区的过境水主要有淮河、西淝河和焦岗湖等。西淝河为淮河支流,枯水年或连续偏枯年,河水断流,抽淮河水进行补水。因此在分析过境水量时,只考虑淮河和焦岗湖过境水量。淮河干流过境河长16.8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81m3/s,多年平均入境水量204.50亿m3,可利用量43.5亿m3,最大入境水量出现在1956年,入境水量达524.8亿m3,最小入境水量出现在1966年,入境水量只有34.8亿m3;西淝河过境流长8.52km,总入境水量为4.2亿m3,可利用量为0.4亿m3

3.4-1毛集实验区过境水计算成果表

汇水区

面积(km2)

多年平均径流量

(亿m3

不同保证率

径流量(亿m3

多年平均过境量

(亿m3)

不同保证率

过境量(亿m3

50%

75%

90%

50%

75%

90%

王蚌区间北岸

19230

34.96

28.12

14.97

4.73

西淝河

1609

2.93

2.35

1.25

0.4

2.34

1.88

0.62

0.1

焦岗湖

480

0.87

0.7

0.37

0.12

0.7

0.56

0.35

0.03

小计

3.04

2.44

0.97

0.13

淮干

204.50

189.2

114.0

48.0

合计

207.54

191.64

114.97

48.13

3.4.2用水总量控制

依据淮南市十四五分县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 十四五  期间毛集实验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0.50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

3.4.3灌溉规模及灌溉用水供需平衡

毛集实验区现状灌溉面积14.96万亩,结合水源规划和灌溉工程布局,在水土资源匹配的情况下,规划2035年灌溉规模按现状14.96万亩控制。毛集实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0.56,考虑各乡镇现状节水水平及用水效率考核,结合灌区配套设施提标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节水灌区改造等,规划其2035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65

结合《毛集实验区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规划》,根据毛集实验区区市现状灌溉用水水平,以作物种植、种植方式、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等因素,根据现有相关规划成果,综合分析拟定不同保证率的灌溉用水定额。如下表3.4-1

3.4-1毛集实验区区不同年份灌溉用水定额(单位:m³/a

水平年

保证率

水田

水浇地

菜田

2035

多年平均

230

104

375

50%

222

98

341

75%

334

122

433

95%

531

172

540

根据不同类型农业用地面积、用水定额以及灌溉水利用系数,来推求各区农业灌溉需水量。毛集实验区多年平均及50%75%95%保证率农业需水量分别为:0.48亿0.49亿0.51亿0.53亿

坚持以水定地、水土相宜等原则,规划至2035年,毛集实验区区多年平均灌溉供水量为0.54亿,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以地下水作为灌溉备用水源。沿淮河灌片引淮河水源灌溉,焦岗湖周边灌片以焦岗湖水源为主,距离河湖较远的片区依托现有提水工程体系,题河湖水灌溉。

3.5灌溉面积发展规模

考虑可实施性、经济合理性及实施影响等因素,规划至2035年毛集实验区灌溉面积维持现状14.96万亩。

3.5-1规划毛集实验区灌溉面积发展情况

指标

单位

2021

2035

灌溉用水量(多年平均)

亿

0.53

0.54

其中:地下水

0.072

0.074

灌溉面积

万亩

14.96

14.96

其中:耕地灌溉面积

万亩

10.49

10.51

高标准农田灌溉面积

万亩

9.40

14.96

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3.94

4.79

4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4.1发展目标

4.1.1总体目标

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协同国土空间格局、农业生产布局、水安全保障格局等,制定区域水土资源空间均衡方案,提出农田灌溉发展建设。

规划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毛集实验区灌溉面积及改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灌溉水源得到有力保障,数字农田、绿色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普及,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4.1.2具体目标

根据粮食安全战略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等的要求,为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基本构建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用水高效、生态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灌溉体系。毛集实验区2035年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灌溉用水量(多年平均)达到0.54亿m3,较2021年节水0.01亿m3。灌溉面积14.96万亩,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51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面积14.9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7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5,灌溉用水计量率95%,新增灌溉供水能力0.0157m3,新增灌溉节水能力0.015m3,新增粮食产量1.2t,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及完好83%,排涝达标率86%,智慧化覆盖率95%

毛集实验区2025年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灌溉用水量(多年平均)达到0.558亿m3,较2021年节水0.028亿m3。灌溉面积14.96万亩,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49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面积10.4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9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3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0,灌溉用水计量率75%,新增灌溉供水能力0.003m3,新增灌溉节水能力0.0095m3,新增粮食产量1.2t,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及完好83%,排涝达标率86%,智慧化覆盖率50%

毛集实验区2030年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灌溉用水量(多年平均)达到0.554亿m3,较2021超了0.013亿m3。灌溉面积14.96万亩,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51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面积12.2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7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53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3,灌溉用水计量率80%,新增灌溉供水能力0.0157m3,新增灌溉节水能力0.01m3,新增粮食产量0.5t,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及完好83%,排涝达标率86%,智慧化覆盖率70%

4.1-1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发展分阶段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1

2025

2030

2035

1

灌溉用水量(多年平均)

亿m3

0.53

0.558

0.543

0.54

2

其中:地下水

亿m3

0.072

0.0748

0.0748

0.074

3

灌溉面积

万亩

14.96

14.96

14.96

14.96

4

其中:耕地灌溉面积

万亩

10.49

10.49

10.51

10.51

续表4.1-1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1

2025

2030

2035

5

高标准农田灌溉面积

万亩

9.4

10.4

12.2

14.96

6

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3.94

3.94

4.79

4.79

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0.03

0.33

0.53

1.1

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6

0.6

0.63

0.65

8

灌溉用水计量率

%

69.3

75

80

95

9

新增灌溉供水能力

亿m3

0.003

0.0157

0.0157

10

新增灌溉节水能力

亿m3

0.0095

0.01

0.015

11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亿m3

0.12

0.5

1.2

12

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

%

90

90

90

90

13

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

%

83

83

83

83

14

大中型灌区排涝达标率

%

86

86

86

86

15

大中型灌区智慧化覆盖率

%

30

50

70

95

4.1.3发展实施安排

按照2035年总体目标,2025年农田灌溉发展首先应加强重大水资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按照强骨干、增调配、成网络的思路,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抓紧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强化大中小微供水工程协调配套,2030年前形成以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供水灌溉工程为目、以重点水源工程为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4.2规划建设标准

4.2.1灌溉工程建设标准

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

1、灌溉保证率:根据规划区可供水资源状况,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确定规划区灌溉保证率。其中水田灌溉保证率确定为85%,旱作区灌溉保证率确定为75%

2、灌溉水利用系数:按现行国家规定的投资标准与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规划区开发整理后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7,高效节水灌溉区不低于0.9。灌溉工程完善、灌水技术先进的项目区,规划设计时可适当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3、输水、配水渠系(管道),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渠道衬砌应坚固耐用,抗冻防渗性能好;在有条件且农民群众有积极性的地区,积极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提高规划区节水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4、规划区水资源利用,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配备必要的量水设施,按用水量和核准的水价收取水费,以管理促节水。

5、规划区内外农田、城镇及工矿企业排水和灌排渠沟的地面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规定,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规定。

4.2.2排涝标准

排水标准: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为:1日暴雨1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降渍标准:排渍标准与种植的作物种类、生长期、耐渍时间、土壤的渗漏量有关,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规划排渍标准为雨后3日内,地下水位降低到地面以下0.50.7m

4.2.3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1、田块整治标准

田块建设宜集中连片,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确定。土层厚度一般应达到50cm,水浇地和旱田耕作层厚度应在25cm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应不小于20cm。土地平整时确需打乱耕作层的,应剥离耕作层单独堆放,土地平整后再回填利用。田块方向应满足在耕作长度方向上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要求。

平原区以修筑条田(方田)为主。条田长度宜为200m1000m;田块宽度取机械作业宽度的倍数,宜为50m300m。水田区格田长度宜为30m120m,宽度宜为20m40m。耕作田块应实现田面平整,水田格田内田面高差应不超过±3cm;水浇地畦田内田面高差应不超过±5cm。平整土地形成的田坎宜结合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在土质黏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土坎;在土质稳定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宜采用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田面平整以田面平整度指标控制,包含地表平整度、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3个指标。水稻种植田块以格田为平整单元,应减少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地面灌溉田块应减小横向地表坡降,喷灌微灌田块可适当放大坡降,纵向坡降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灌溉排水要求确定。

2、农田地力提升标准

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20cm以上,旱地有机质达到15g/kg以上,水田20g/kg以上,规划前5年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1g/kg。土壤pH值保持在5.5-7.5

3、灌溉和排水标准

1)灌溉工程设计参数

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以上。

农田排涝标准:旱地、水浇地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一遇,1d3d暴雨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设施农业种植区1d暴雨1d排除。水田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一遇,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农田排渍标准:旱作区在渍害敏感期间可采用3d4d内将地下水埋深降至田面以下0.4m0.6m;稻作区在晒田期3d5d内降至田面以下0.4m0.6m

2)渠(沟)道工程建设标准

在固定输水渠道上的分水、控水、量水、衔接和交叉等建筑物应配套齐全。平原地区斗渠(沟)以下各级渠(沟)宜相互垂直,斗渠(沟)长度宜为1000m3000m,间距应与农渠(沟)长度相适宜;农渠(沟)长度、间距应与条田的长度、宽度相适宜。井灌区采用明渠输水的,渠(沟)设置可参照执行。斗渠和农渠等固定渠道宜进行防渗处理。井灌区应尽量采用管道输水灌溉,采用渠道输水的,渠道应全部进行防渗处理。排水渠道可采取生态型结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管道输水灌溉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0%。管道系统应结合地形、水源位置、田块形状及沟、路走向优化布置。支管上布置出水口,单个出水口的出水量应通过控制灌溉的格田面积、作物类型、灌水定额计算确定。各用水单位应独立配水。管道系统宜采用干管续灌、支管轮灌的工作制度。规模不大的管道系统可采用续灌工作制度。季节性冻土区,冻土深度大于10cm的衬砌渠道应进行抗冻胀设计。固定暗渠、管道应埋在冻土层以下,且埋深不应小于60cm,管道系统末端需布置泄水井。

3)渠(沟)系建筑物建设标准

建筑物应配套完整,实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过路有桥(),管理方便,运行良好。还应满足灌溉与排水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施工、运行、管理的要求,满足生产的需要,其使用年限应与灌溉与排水系统主体工程相一致。农桥应采用标准化跨径,桥长应与所跨沟渠宽度相适应,单跨不宜超过10m。桥宽宜与所连接道路的宽度相适应,不宜超过6m。渠道跨越排水沟或穿越道路时,宜在渠下或路下设置涵洞。涵洞应根据无压或有压要求确定拱形、圆形或矩形等横断面形式。承压较大的涵洞应使用管涵或拱涵,管涵应设混凝土或砌石管座。在灌溉渠道轮灌组分界处或渠通断面变化较大的地点应设节制闸;在分水渠道的进口处宜设置分水闸;在斗渠末端的位置要设退水闸;从水源引水进入渠道时,宜设置进水闸控制入渠流量。跌水和陡坡应采用砌石、混凝土等抗冲耐磨材料建造。渠灌区在渠道的引水、分水、泄水、退水及排水沟末端处应根据需要设置量水堰、量水槽等量水设施,井灌区应根据需要设置管道式量水仪表。

4)田间排水工程建设标准

田间排水工程质量保证年限应不少于10年,衬砌排水沟工程质量保证年限应不小于20年。排涝农沟采用排灌结合的末级固定排灌沟、截流沟和防洪沟,可采用砖、石、混凝土等结构衬砌,长度宜在200m1000m之间。斗沟长度宜为800m2000m,间距宜为200m1000m,山地丘陵区防洪斗沟、农沟的长度可适当缩短,因地制宜,斗沟的间距应与农沟的长度相适应,宜为200m1000m

5)田间道路建设标准

田间道路通达度平原区应达到100%,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m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宜为1m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田间道(机耕路)路面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平整度的要求,宜采用生态混凝土、碎石等硬化材质并采用车辙路、砌块间隔铺装等生态化路面结构。道路两侧可设置路肩,路肩宽宜为25cm。在暴雨冲刷严重的区域,田间道路面应采用硬化措施。生产路的路面层在不同区域可有所差异,宜采用砂石路、泥结碎石或石板路。田间道采用生态混凝土路面时,应由面层和基层组成;采用砂石等级路面结构层时,可不设基层。路基高度不应低于地面,当地面排水良好时,路面应高于地面不小于0.3m;在水田区,路面应高于地面不小于0.5m

6)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等。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面积的比例,一般应不低于90%,农田防洪标准按重现期10年~20年一遇确定;水土流失治理率≥80%

4.2.4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标准

喷灌工程的建设应满足《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的规定。微喷、滴灌和小管出流(或涌泉灌)等形式的微灌工程建设,应满足《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的规定。水稻智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保证微闸进水口与田面持平,安装牢固,外壳防锈蚀,光伏板与阳光照射线保持垂直,智能调控保证现场调控和远程调控切换自如,灌溉排水一体化,无漏灌漏排。

4.3总体布局

结合毛集实验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及规划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把水资源节约保护贯穿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全过程。加快以引江济淮工程、灌区改造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大颍凤河、关沟、丁家沟、西淝河、焦岗湖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着力提高水资源有效供给能力以及水生态修复能力,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保障体系,促进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相统一的河湖治理保护目标,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蓄引结合、多源互济的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调配水工程网络,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保障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推进城镇和工业节水,扩大再生水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抓紧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和灌溉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加强水功能区管理,落实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措施。

加强智慧灌区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正在各个行业得以快速应用,大大提高了对工程设施和资源的精准管理和利用水平。目前,灌区现代化管理建设相对落后,灌区管理也需要从依靠人工管理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方向发展。由此智慧灌区建设尤为重要。

2035年,建设一批水源、引调水、水系连通、提水等工程系统,完善引调水骨干工程格局和区域供水保障工程布局,补齐供水工程短板,巩固提升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建设智慧灌区,保障粮食安全。

5灌溉水源保障方案

5.1灌溉水源配置方案

毛集实验区内农业灌溉水资源配置以地表水源为主,依托现有淮河与焦岗湖与域内塘坝为水源地,沿淮地区农业灌溉主要以沿淮沿湖周边建设的灌溉提水泵站为主,焦岗湖周边灌区主要以沿湖建设的泵站为水源,焦岗湖周边灌区水源不足时相机引淮河水进行补源以满足焦岗湖周边灌溉用水要求。对于朱岗灌区水源主要依托现有的西淝河进行补源,水源不足时通过机井提水解决干旱需水。

5.2水源保障方案

5.2.1现有水源谋划

总体上毛集实验区位于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当地水资源条件不足,其当地水资源主要为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受降雨条件影响,区域内地表水资源年内年际分布不均,同时当地调蓄工程能力有限,其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现状主要调蓄工程为区内焦岗湖及域内已建塘坝工程。本次规划在现有灌溉水源工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灌溉水源配置方案成果,按照先挖潜、后新建””“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井结合以及灌溉水量落实到水源工程、水源工程与灌区工程匹配的要求,衔接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水源工程谋划。

5.2.2后备水源谋划

结合《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各级水网建设规划等规划成果,围绕现有灌溉水源工程的除险加固、清淤扩容、挖潜改造,以及重大引调水工程、水源工程、区域供水工程、水系连通工程等新建灌溉水源工程,提出区域灌溉水源工程建设任务。

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输水线路总长723km

淮南市作为安徽省沿淮地区重要城市,随着城市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需水量增速迅猛,引江济淮工程将是淮南市未来重要的城市补水水源。淮南市境内涉及该工程的江淮沟通和江水北送两大段落,江淮沟通段自合肥市派河口沿派河上溯,跨越江淮分水岭,经东淝河进入瓦埠湖湖区。毛集实验区内现状农业灌溉水资源配置以地表水源为主,依托现有淮河与焦岗湖与域内塘坝为水源地。后期因灌溉水源保障要求等因素,可考虑将引江水源作为灌溉水源,现状引江济淮工程已建成通水。

5.2.3灌溉水源保障方案

1过境水源分析

淮河干流横穿淮南市而过,是淮南市的重要水源。淮河干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204.5亿。淮河干流最大入境水量出现在1956年,入境水量达524.8亿,其次为2003年,464.9亿;最小入境水量出现在1966年,入境水量只有34.8亿,其次为1978年,40.5亿20%50%75%95%频率下的入境水量分别为:293.8亿184.3亿117.5亿50.0亿

淮河干流过境水量可利用量为(临淮岗~蚌埠库):过境水量扣除洪水期下泄量(不可利用量)、生态水量(不能利用量),然后加上蚌埠闸正常蓄水位时的河槽槽蓄量。

根据《淮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5~2030)》,淮河干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204.5亿,多年平均汛期下泄洪水量142.5亿。根据《安徽省十三五水资源保护规划》中确定的干流鲁台子段生态流量非汛期为76.5m³/s,蚌埠闸正常蓄水位18.00m时槽蓄量为3.18亿,则淮河干流过境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1.08亿(阜阳、淮南、亳州、蚌埠均可用)。

5.2-1淮河干流过境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成果表单位:亿

资源

分类

多年平均入

境水资源量

生态

需水量

蚌埠闸正常蓄水位18.00m时槽蓄量

多年平均汛期

洪水下泄量

水资源

可利用量

数值

204.5

24.1

3.18

142.5

41.08

备注:生态需水流量76.5m³/s蚌埠闸正常蓄水位18.00m时槽蓄量3.18亿

2、焦岗湖

焦岗湖,是属于淮河北岸水系的湖泊。一般年份正常水位在17.5米,容积2000m3;雨季汛期水位在18.5m,水面有7万亩;蓄水量4000m319697月湖区最高水位达19.02m

3、引江济淮工程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当地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枯水年缺水量较大,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省境长江流域水量丰沛,水质良好,是我省跨流域调水的理想水源。长江与淮河在我省境内相距不远,我省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提出了引江济淮的规划方案,曾是国务院国发(199056号文批转的南水北调三条规划线路之一。依据全省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南水北调东线和引江济淮均是解决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各自有相对独立的供水范围,共同实施作用更大。淮南市作为安徽省沿淮地区重要城市,随着城市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需水量增速迅猛,引江济淮工程将是淮南市未来重要的城市补水水源。

根据《引江济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30水平年引江济淮工程引江规模为300m³/s,多年平均引江水量为33.03亿,其中分配淮南市多年平均水量为3.86亿

引江济淮工程按其所在位置和主要功能,引江济淮工程输水线路自南向北可划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个密切相关且相对独立的三大段落。淮南市境内涉及江淮沟通和江水北送两大段落,江淮沟通段自合肥市派河口沿派河上溯,跨越江淮分水岭,经东淝河进入淮河。

江水北送承担着向淮北皖豫两省输水任务,主要利用沙颍河、西淝河、涡河等现有河道和在建的淮水北调形成多条输水线路,其中沙颍河、涡河线路主要承担农业灌溉补水任务,西淝河、淮水北调主要承担城市供水任务。淮南市境内主要涉及西淝河线路,西淝河线路是

引江济淮工程向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和河南省供水的主要通道,其供水范围涉及到阜阳、亳州、周口、商丘部分县区。引江济淮水量经瓦埠湖进入淮河干流后,在西淝河口由西淝河站抽水进入西淝河,后经阚疃南站、西淝河北站、朱集站、龙德站等泵站逐级向北供水,直至供水至河南,西淝河站设计输水流量均为85m³/s

5.2-1引江济淮工程淮南市境内工程布局示意图

6主要建设任务

6.1大中型灌区建设

目前,毛集实验区境内有朱岗灌区一处中型灌区,位于夏集镇境内,总设计灌溉面积2.80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70万亩。规划至2035年,毛集实验区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达90%,骨干工程完好率达83%,排涝达标率达86%,智慧化覆盖率达95%

朱岗灌区是毛集实验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灌区的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建设,完善灌区田间水利设施,改善灌区的水利条件,对提高灌区的农业开发程度,为大力发挥节水型农业,提高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灌溉水利用率,改善灌区灌溉和排水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现代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规划至2035年,朱岗灌区灌溉面积维持现状2.80万亩不变,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以及智慧灌区建设面积达2.52万亩,总投资约4400万元。

1、灌区骨干工程续改建方面

朱岗灌区新建渠沟道建筑物4座,改造24座;

朱岗灌区新建管理设施1处,改造1处;

朱岗灌区新建斗口及以上水量计量设施24处,改造3处。

2、田间工程规划需求方面

朱岗灌区改造灌溉站8座,改造装机容量260kW

朱岗灌区改造灌溉渠道7km,改造排水沟17km

朱岗灌区维修渠系建筑物54座,新建27座。

3、水源工程规划需求方面

朱岗灌区改建水源工程1座。

6.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毛集实验内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区域现状实际灌溉面积14.96万亩。规划至2035年其灌溉面积维持现状不变。

规划至2035年,毛集实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区域夏集镇改造灌溉站1座,改造装机容量60kW,;新灌溉站2座,改造装机容量120kW;改造渠道总长度65.00km,改造排水沟总长度19.45km,维修配套建筑物90座,新建414座。焦岗湖镇改造排水沟总长度17.05km,维修配套建筑物14座,新建33座。总投资约6100万元。

6.2-1毛集实验区各乡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需求表

行政区划

补充灌溉水源

渠沟及建筑物

灌溉站

渠道

排水沟

配套建筑物

改造数量()

改造装机容量(kW)

新建数量()

新建装机容量(kW)

改造长度(km

改造长度(km

维修数量(座)

新建数量(座)

夏集镇

1

60

2

120

65.00

19.45

90

414

焦岗湖镇

17.05

14

33

合计

1

60

2

120

65.00

36.50

104

447

6.3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历史使命。

规划至2035年,毛集实验区灌溉面积14.96万亩,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其灌溉用水计量率达到90%,新增供水能力157m3,新增灌溉供水能150,新增粮食生产能1.2t

6.4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毛集实验区现状高效节水比重较低,仅占节水灌溉面积的1.0%。针对毛集实验区现状,以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为当地及周边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建设规模

规划逐步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比重,近期规划到2025年,远期规划至2035年,逐步形成适宜不同区域的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明显提高,农业灌溉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结合节水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围绕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各类蓄水工程,大力发展喷灌、微灌。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为引领,开展国家、省、市、县、乡级五级示范园区创建,以加强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重点,高起点定位、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力争尽快建成一批在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样板区、特色农业精品区和多功能农业综合开发区。根据《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年毛集实验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0.03万亩,规划至2025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3万亩;规划至2030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0.53万亩;规划至2035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万亩。

2、工程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包括输配水管网建设、田间灌溉工程建设、水量计量设施建设,自动化系统建设及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输配水管网建设包括干管、支管、地面移动管道及管件,喷头、喷灌机组、施肥(药)器、过滤器、灌水器等零部件,给水栓、闸阀等输配水控制设施,进(排)气阀、安全阀、调压阀(管)、泄水阀等安全保护设施,以及拦污栅、沉砂池、镇墩、支墩等。田间工程主要包括项目区田间土地平整、沟畦改造以及田间道路、排水系统的建设等。

6.5智慧水利建设

我国农业正在向规模化现代农业方向发展,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业对灌溉供水保证率和服务水平会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户在需水上的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灌区供水的灵活性和服务水平,推进灌区的智慧化建设。

本次规划结合朱岗灌区改造工程,开展智慧灌区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智能调水、科学防汛、人少值守(或无人值守)、高效办公、移动办公和自动化采集等。

智能调水:结合泵站自动化监控和视频监控,调度运行人员对全线的调水过程进行远程实时监测、监视,及时有效保障调水进度,达到节水和净水的目的。通过对灌溉面积、农业种植结构、人畜用水、工业用水历史数据等梳理,在年度调水计划统筹下、结合灌区的实际情况,高效完成灌溉任务。

科学防汛:在汛期每日对防汛检查情况进行统计,针对渠道、建筑物、重要设备的防汛保障。

人少值守(或无人值守):结合泵站自动化监控和视频监控,渠道巡视人员及调度中心人员,工作量大大减少,基本实现少人值守,无人值守。

高效办公:通过业务应用管理系统,整合管理处各个职能部门的功能,提升办公效率。从手动打电话发邮件办公,转变成管理处-泵站全自动化办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实现高效办公。

移动办公:建立便捷的移动端应用管理,手机端与pc端工作无缝对接,利用互联网+”实现管理人员的信息发布和查询、业务上报、通知下发、数据查询等服务,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进行移动办公。

自动化采集:系统实现对自动化采集数据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减少人工手动的数据录入,系统基于自动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将分析结果指导调度生产。

7灌溉管理任务

7.1投入机制创新

根据《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科多领域相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水利部关提出充分发挥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引导作用、积极争取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投入,以及探索通过水权交易、新增灌区耕地指标筹集资金等拓宽灌溉发展投融资渠道的任务与支持政策等。

7.2建设体制创新

结合《水利部关于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的指导意见》《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等的要求,围绕完善项目法人制度、创新建管模式、强化建设监管等提出创新灌区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

7.3管理体制创新

按照水利部《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的要求,围绕明晰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严格管护监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营,经营等提出创新灌区运行管理的主要任务。综合考虑灌区管理需求以及灌溉用水计量现状、灌溉用水计量率目标等因素,按照计量设施与水源工程、骨干工程、田间工程、智慧灌区同步建设的原则,提出斗口及以上、井口水量计量设施改造与新建任务。

7.4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7.4.1建立农民用水协会机制

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实施完成后,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必须改革现行管理方式,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对灌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实施骨干工程运行管护和水费收缴;在各支渠,按渠道供水范围,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支渠及以下灌溉工程管护。

2、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用水户协会为受益主体代表组织,是法人实体,灌区拟根据灌区支渠供水范围,确定成立用水户协会。主要负责支渠以下至田间的配水,用水协调与管理,工程的管理与养护,灌区工程的建设,直接向用水农户征收水费并向管理所交纳水费。

3、农户:为具体受益者,是用水户协会的服务对象,具有用水的权利和交纳水费的义务,并具有工程维护的责任,对用水户协会有监督的权利。

7.4.2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机制

1、补贴资金来源:补贴资金从市财政小型水利工程维护费中列支。

2、补贴对象:用水户

3、补贴标准:严重干旱(含)以上年份(根据水利部2009329日实施的《旱情等级标准》(SL424-2008),下同),全额补贴试点区实缴水费(水价为批复的试点执行水价)超过试点前水费差额;严重干旱(不含)以下年份,补贴试点区实缴水费(水价为批复的试点执行水价)超过试点前水费差额的50%

4、补贴方式:直补用水户。

7.4.3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和节水奖励机制

1、农业水权分配制度

以区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按照国家颁布的《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导则》和《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综合考虑水源条件、工程配套标准等因素影响,按照灌溉用水定额,以土地承包权确定水权,同时按照分级管理的权限,将农业用水量指标自上而下逐级细化分解到灌区、用水户,落实到具体水源、具体工程,可以通过指标文件、水权证、定额水票等简便易用方式明确水权。

2、节水奖励机制

在保障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多渠道筹资,建立节水奖励专项资金,对采取节水措施、调整生产模式促进农业节水的种粮大户或农户给予奖补,提高用户主动节水的意识和积极性。

1)资金来源:超定额累进加价收入、财政安排的维修养护补助资金、社会捐赠等资金。

2)奖励对象: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先进节水技术获得节水的用水户。

3)奖励标准:政府将根据财力状况、节水目标、节水成本、节水量等以灌溉定额为基准,项目区执行水价和节水量为基数,按50%计算奖励金额。

7.4.4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1、水价测算

按照安徽省政府办公厅38号文具体意见的基础上,在建立科学供水及合理的水费征收体制思路探索上,提出以下设想:为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鼓励用水产节约用水,灌溉水价按基本水价及计量水价两部分计收。基本水价主要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所收取的水资源费用,计量水价包括水费和电费二部分,逐级计算,进行累加。按此计算的灌溉水价为上缴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费部分,协会内可按此灌溉水价的20%计收协会水费,由协会自己留用,并可根据当年实际工程投资情况,经用水协户代表大会同意,可适当修改比例。

2、征收办法

水费收支预算方案及年终决算报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协会联合编制,水行政主管部门按月向用水者协会通报核实用水情况。水费由用水者协会负责收取,用水者协会根据灌溉面积及不同作物的用水量分解到各用水小组,由各小组代表负责向用水户收缴。灌溉水费每年分两次收缴,灌溉期前进行水费预收,灌溉期结束时进行年度结算,用水者协会同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上缴水费。

3、水费管理

上缴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费主要用于干渠设施维修和按规定发放的管理人员工资。由用水者协会掌握的水费除必要的会费外应全部用于田间工程管理及维修支出,水费的使用严格按有关章程操作,并接受政府部门的检查监督,每年均需进行年终审计。

4、依法管水

加强对灌区群众的水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水政监察力量,严格执行有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水事纠纷和拒缴、欠缴水费现象的查处力度,实现依法管水。对拒缴或欠缴水费的用水户视情节轻重由用水户协会采取停止、暂缓供水或收取滞纳金等措施,责令其限期上缴,确保水费收缴率。

7.5智慧灌区建设

7.5.1旱情监测信息

结合项目区情况,分年度结合每年高标建设情况,统一规划,合理布设旱情监测站网,使毛集实验区旱情监测更加信息化,监测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同时也需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度,保障旱情监测信息的高效识别,为抗旱调度决策指挥提供依据。

7.5.2强化部门间旱情监测联动

区防指办负责统筹区境内旱灾信息监测,设立旱情监测网点,加强旱情监测,及时监测掌握雨水情变化、蓄水情况、土壤墒情、受旱面积和城乡缺水情况等信息。气象部门做好降水、气温等信息的监测和预报,并对天气发展变化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农业部门做好土壤墒情、农作物受旱程度等信息的监测和预报;城管部门做好城市缺水程度、影响人数及区域等信息的监测和预报,及时进行会商分析,并将会商结果及时报县人民政府和县防汛指。

7.5.3技术保障方面

待毛集实验区旱情监测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技术、设备进一步健全。结合现有的信息化旱情监测手段,使我区旱情监测更加信息化,监测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同时也需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度,保障旱情监测信息的高效识别,为抗旱调度决策指挥提供依据。

此外,区防指建立抗旱专家库。专家库由抗旱、防汛、设计、科研、管理、气象、水文、环保等部门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当发生旱灾时,由防指统一组织,为抗旱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7.5.4建立旱情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信息采集、传输、接收,气象信息的采集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执行;水文信息采集按水文测验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执行;土壤墒情信息采集按《土壤墒情监测规范》要求执行。应充分利用现有传输网络,保证信息采集数据和各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地进入传输系统。除购置必要传输接收(通信)设备、中心计算机、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接收转发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附属设施设备外,其他设备可暂不考虑。

建立旱情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保证毛集实验区旱情数据库资料的完整,构建与省级旱情中心建立旱情数据库传输渠道,数据库包括水文气象信息、抗旱工程信息、实时旱情信息、社会经济信息、抗旱管理信息、历史旱灾信息、遥感信息、图形信息等;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应依据各类数据的分类标准进行,实现数据维护和管理功能。

7.5-1旱情信息流程图

7.5.5灌溉用水自动化调度

建立灌溉用水自动化调度方案,通过无线控制器与井房智能监控站连接,通过对泵站、可控灌溉阀门等状态信息、控制信息、田间水位、墒情、流量等测量信息及雨情、风情、温度等气象信息的实时采集,根据土壤分布类别、作物种植及生长周期、灌溉定额等信息,经过可编程控制器的逻辑判断和处理,按照系统对应灌溉面积,实现基于预定控制模型的自动灌溉、自动控制,并自动形成数据报表及相应的统计信息报表等功能,同时可选择实现远程登陆访问功能。

7.5.6提水泵站监测系统

提水泵站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对灌溉区范围内的泵站进行运行监测,实现对泵站提水总量的汇总统计,项目建设主要提托安徽省排灌总站建设的泵站远程运行监测系统,对其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同步,同步获取其泵站启停信息,通过开机台式换算提水量,为灌溉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同时对泵站基础属性数据进行更新,针对大修技改的泵站更新维护基础数据。

7.5.7智慧灌区管理系统

为实现灌区统一管理,更好的完成毛集实验区用水水量、水质的计量和监测,建设覆盖毛集实验区范围的灌区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有效节约利用的目的。规划建设灌区管理系统,对灌区的渠道水位、流量、水雨情、土壤墒情、气象等信息进行监测,同时对泵站、闸门进行远程控制,对重点区域进行视频监控,实现了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控制等功能,达到了节约灌溉用水和科学、高效管理灌区的目的。为确保灌区工程安全运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7.6科技创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毛集实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要求,坚持面向灌区发展的需求、面向粮食安全,围绕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水利战略科技力量,切实加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继续夯实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攻关水平,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规划期末,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水利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牵引力和驱动力。建立协调推进实施机制,营造重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完善评估、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完成水利科技创新目标任务。

8环评影响评价与对策措施

8.1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以《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流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等相关规范规程为指导,分析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8.1.1环境保护目标

1、水环境

维护规划涉及河段的水域功能,水环境质量不低于现状水质,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要求,保障各功能区的安全。

2、生态环境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限与环境质量底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管理要求,保护生态敏感区。

3、土地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防止土地退化。

8.1.2规划协调性分析

本次规划根据毛集实验区水利“十四五”规划、淮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淮南市水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为编制依据,规划中灌区建设与水利“十四五”规划内容相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相一致,土地的开发利用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相一致,综上本次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水利“十四五”规划、农田水利发展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8.1.3环境影响分析

1、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规划工程安排,灌区工程对水环境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工程实施后,随着灌溉条件的改善和灌溉供水保障程度的提高,区内灌溉退水量有所上升,但与河流天然径流相比,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天然径流量比例较小,退水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较小。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现化化改造,实现节水减排,最大程度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规划工程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土地资源影响分析

规划项目实施中将永久或临时占用土地,占用的土地资源多呈点状或线状分布。虽然工程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小区域内土地资源的不利影响较大,但是与地域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相比,所占比例相对极小。因此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影响不大。

4、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区域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保障了灌区供水水源与灌区的灌溉效率,对区域的粮食稳产与达产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5、环境敏感区影响分析

建议在规划实施阶段核实工程与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尽量避免在环境敏感区内及周边实施对敏感区和保护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工程,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避让、保护等措施,对工程进行优化选址等,使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规划实施过程中将会对工程逐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相应措施,将不利影响降低到合理范围,努力实现有利影响最大化。

8.2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水环境、声环境及水资源

工程施工期应及时对生产、生活污废水及时进行处理;加强对施工机械、材料、施工场地和施工交通的管理,减少废气、扬尘、烟尘和噪声对周围区域大气和噪声敏感点的影响;加强对施工区生活等固体废弃物管理;及时对弃土、弃渣场、排泥场进行复耕或绿化等,对河道堤防、工程永久占地等区域实施水土保持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在城镇人口密集区施工要进行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免影响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对河道疏浚的污泥需立即处置,最大程度地降低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开展对重点河湖的水质调查,加强对地表水资源的保护及治理,强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管控,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生态环境

高度重视陆生生态的环境保护,强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做好水土保持规划,与植树造林结合,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鸟类繁殖和鱼类产卵高峰期。根据水体环境和气候条件等,适当种植适合生长的乡土水生植物。

对规划工程中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提出有效的避让和减缓措施,对不利环境影响予以减免、减缓或补偿,确实无法避开的,需进行专题论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规划工程必须得到环境敏感区主管部门的相关批准后方可建设施工。

3、土地资源

在不影响工程目标的前提下,在规划实施阶段优化方案,从节约利用土地的角度出发,重点对工程的选址、规模做进一步的比选和优化,从而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做好土地占补平衡工作,保护耕地。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依据,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给与合理的补偿;对临时占地区取(弃)土场及时采取回填覆土、土地平整、施肥等措施予以恢复耕种,或采取绿化措施进行植被恢复。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依据,结合防洪规划除涝工程治理,提高土地防洪除涝标准、发展灌溉,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质量,调整和补充基本农田数量。

对规划可能引起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等土地退化问题,应采取工程、植物措施防治;对污染超标底泥采取必要的填埋覆土或防渗等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污染土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和耕地。

4、社会经济

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以尽量减轻或避免对局部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其他外来人员较多,来往频繁、流动性大,需要针对饮食和环境卫生、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针对新冠疫情要建立完善、系统的制度,并落实到专人负责,确保安全健康。

注重文物、景观保护。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活动应同景区规划相协调。

8.3评价结论与建议

本规划综合考虑了毛集实验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征,统筹协调了环境保护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规划健全优化了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有利于实施灌区现代化,保障了区域灌溉供水安全;加强了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有利于解决现有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预防水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落实以上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后,不利影响将得到减轻或基本消除。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规划方案总体合理可行。

9投资匡算及实施安排

9.1投资匡算

9.1.1编制依据

本次投资估算主要参照安徽省和毛集实验区近年以来已建成的类似工程投资和单位投资指标进行。此外还参照如下一些编制依据。

1、水利部水总[2014]429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以下简称《429号文》)。

2、水利部办公厅办水总[2016]132号文关于印发《水利工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计价依据调整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132号文》)。

3、建筑工程定额主要采用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以下简称《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5]389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概预算补充定额》,缺项子目采用2008年安徽省颁布的《安徽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补充定额》。

4、安装工程定额主要采用水利部水建管[1999]523号文颁发的《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缺项子目采用水建[1993]63号文颁发的《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中小型)、并按水利部水利建设经济定额站水定[2003]1号文予以调整。

5、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采用《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9.1.2投资估算方法

1、水源工程

水源工程主要涉及泵站工程,泵站工程按照装机规模进行估算。

2、灌溉排水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的投资估算

骨干工程标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标准,高标准农田投资规模参照相应近期实施投资标准进行估算。

骨干工程:灌溉渠道、大沟等按单位工程量作为指标估算,各类涵、闸依据设计流量按座进行估算,灌溉泵站按单位装机容量作为指标估算。

3、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单价按2500/亩估算;高效节水工程按4000/亩估算。

4、其他工程参照已建工程,按工程量或其他指标进行估算。

9.1.3投资估算

本次规划总投资5.55亿元,其中朱岗中型灌区改造工程总投资为0.44亿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总投资为0.61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为3.74亿元,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投资0.44亿元,非工程措施等方面投资0.32亿元。

9.2资金筹措

拓展投融资渠道,做好资金筹措。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加强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水利资金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长效、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毛集实验区农业灌溉发展规划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需积极筹措资金,在发挥财政资金主渠道基础上,积极拓宽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水利建设进行投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毛集实验区人民政府是建设责任主体,积极主动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资金支持,以区、市级财政投入为主,建立和完善资金为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支持、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举措,进一步探索创新模式,整合各项资金,确保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进一步加大前期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建设项目支持。

二是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按照先急后缓、近远结合、统筹推进的原则,加大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统筹协调好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涉水项目资金,有序开展农业灌溉供水保障工程。

三是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积极使用政策性金融贷款,加大力度争取专项建设资金,推动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保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9.3实施安排

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的实施,总体按照习近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国家的水利政策和毛集实验区的财力、人力情况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规划先期实施小型农田水利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高效节水工程应同步建设,优先安排节水项目和粮食增产潜力大、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好的项目。

10实施效果评价

10.1实施效果评价

10.1.1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后能够使毛集实验区农田整体效益得以充分发挥,通过沟渠泵站改造建设等,提升了项目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节水灌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种植结构调整与复种指数提高,从多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约水资源,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对外往来,提高村民文明程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10.1.2经济效益

《规划》实施后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灌溉增产效益、节水节能效益、省工效益。

1、增产效益

增产效益是指由于实施灌溉发展规划工程措施所能增加的农林牧的产值,通过节水灌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恢复、改善灌溉面积,增加种植产地的面积以及质量,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达到增产的效益。据地方上报结果,规划实施后,与2021年相比,通过采取灌溉用水保障、灌区改造与新建等措施,至2035年毛集实验区所增加的粮食产量为1.2t

2、节水节能效益

灌溉节水量,是通过节水措施的实施从而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使灌溉定额降低,最终节约出的水量。本次规划至2035年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0.56提升至0.65,按现状灌溉面积计算,至2035年多年平均可节约水量为113.66。同时,由于灌溉条件改善,用水量减少,耗油量、用电量相应也降低,发生的费用减少,节约了成本。

3、省工效益

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可以改善耕作条件,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真正的实现了供水的有序化、管灌化,可以减轻灌水的劳动强度,减少田间劳动强度和时间,节省大量劳动力。

10.1.3生态效益

规划综合考虑了毛集实验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征,统筹协调了环境保护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规划健全优化了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落实以上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后,不利影响将得到减轻或基本消除。

规划工程投入运营后能有效地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为区域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提供了水源保障;完善灌排设施,规范了洪水走向,减少了泥沙淤积,实现了农田遇涝则排,逢旱能灌的良性循环;同时,排涝能力的增加,也减少了洪水造成的污染扩散和蚊虫滋生、疾病流行等。灌排能力的增强,改善了区域农田小气候,增加了地下水补给能力,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10.2保障措施

从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前期工作,加强协调配合等方面提出毛集实验区农田灌溉发展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措施

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农田灌溉工作,提高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把农业灌溉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制,健全考核机制,落实考核指标,确保规划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与体系,全面负责和领导项目的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和统一建设管理;并做好综合协调工作,与各有关部门理顺关系,密切协作、互相支持、形成合力,使项目建设有序、健康、高效运行;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措施,实行抗旱目标责任制。要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抗旱责任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思想麻痹、工作疏忽、组织不力、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2、资金投入

加大对农田灌溉、抗旱减灾的资金投入,保障抗旱应急设施的建设。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田灌溉、抗旱减灾要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采取有效的融资方式,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资金,确保灌溉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农田灌溉发展工程所需投资量大,仅靠本区经济实力难以完全承受。因此,必须采取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的捆绑式资金筹措方式,建立和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区政府财政预算内的抗旱投资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相适应;同时,积极探索开放性开发、经营性开发和股份制开发模式,广泛吸引和鼓励金融信贷部门、集(个)体经济组织、企业、社团等经济实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抗旱工程建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在条件允许的地方,积极争取利用外资。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提高资金管理运作水平。

3、技术保障措施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人员素质,是实施规划的技术保障。要保障灌溉水源工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处于较高水平,必须加快农田灌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推动相关专题的技术研究和科研攻关,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地开发、运用先进的减灾、节水、治污等新成果和新技术;有计划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努力增强农田灌溉、抗旱减灾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依托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农田灌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鼓励公众参与,社会共同实施

规划、要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引导,创建和推进新的社会公众参与制度。通过宣传和表彰奖励,调动广大群众参加农田灌溉水源工程建设、灌区新建或改造的积极性,引导公众积极地参与和支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实施,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公众意愿,不断保证规划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作者:区水务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